小型气象站气象科普宣传是一项社会化、公众化的社会公共性事业,开展气象科普工作可以普及气象科学知识,提高民众的防灾避险自救互救能力,是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的关键措施。在各类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及气象衍生灾害占到自然灾害的70%以上。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天气增多,气候对粮食、水资源、生态环境和公共卫生安全等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我国气象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占所有自然灾害总损失的70%以上,经济损失占GDP的1%~3%。
小型气象站还可保护文物,专门关于文物保护环境检测而描绘的可移动式的小型气象站。体系由一体式金属喷漆支架、数据收集仪、有关传感器及电源体系构成。可对文物周围的风速、风向、温度、湿度、大气压力、CO2、粉尘等气候要素进行监测。
小型气象站的气候数据可通过有线或无线通讯方法传输到核算机终端,为文物保护供给及时的气候材料和的可利用数据,对文物进行正确及时的保护和处置,使文物免受不良气候的影响。
气象科普工作缺乏协作机制当前,气象科普工作的主导部门是气象部门,科普主力军也集中在气象部门的气象专家和业务技术人员中,同科协、民政、国土、教育等部门协作,争取各部门指导、协调,营造气象科普浓厚氛围的机制还未建立。由于协作参与的各气象科普人员主要精力还是放在繁重的工作之中,专职的气象科普工作人员极度缺乏,这制约着气象科普工作的深入开展。能否加强与各部门的协作,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气象科普专(兼)职队伍,是气象科普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工作能力能否快速提升的基本条件。开展气象科普工作缺乏必要的演练目前开展气象科普工作,只针对人的气象知识的普及教育来进行,教授小型气象站的操作方法,而忽略了广大公众获取气象信息、开展气象灾害自救互救能力的提高,即缺少模拟场景的演练,缺乏气象防灾抗灾应急工作实践经验。所以亟需通过体现小型气象站的大众化,针对气象防灾减灾应急预案进一步强化演练活动的开展,以提高防灾抗灾应急实战水平。